是一种由浙江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高性能,其核心设计围绕二极管()中载流子泄漏的关键问题展开。该材料基于咔唑 - 芴交替共聚结构,通过刚性分子骨架的构建和高分子量调控,实现了对有机 / 无机界面电荷转移机制的精准优化,为蓝、绿光 QLED 性能提升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。
PF8Cz 的分子结构以咔唑(carbazole)和芴(fluorene)为刚性共聚单元,通过交替排列形成共轭主链。这种设计显著增强了分子链的平面性和 π-π 堆积能力,有效抑制了传统无定形聚合物的结构无序度。研究表明,咔唑单元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空穴迁移率,还通过深 HOMO 能级(-5.4 eV)实现了与量子点发光层的能级匹配,而芴单元的刚性结构则降低了材料的能量无序度(σ≈0.03 eV),减少了界面处的带尾态分布。此外,通过 Suzuki 偶联反应合成的高分子量(Mw>100 kDa)聚合物,进一步改善了薄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
电子阻挡能力:PF8Cz 的 LUMO 能级为 - 2.3 eV,显著高于传统空穴传输材料(如 TFB 的 - 2.5 eV),形成了约 0.2 eV 的电子注入势垒,有效阻止了电子从量子点层向空穴传输层的泄漏。这种特性在蓝、绿光 QLED 中尤为重要,因为蓝光量子点的导带能级较高,电子泄漏风险更大。
低能量无序度:PF8Cz 的刚性分子结构使其能量无序度比传统聚合物(如 TFB)降低约 40%,减少了载流子在传输过程中的陷阱态捕获,提升了电荷传输效率。这一特性通过非绝热动力学模拟得到验证,结果显示界面电子转移速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。
高稳定性:PF8Cz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超过 150℃,且在湿热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。基于该材料的绿光 QLED 在 100 尼特亮度下的工作寿命达 58 万小时(亮度衰减 95%),是目前同类器件的最高水平。
器件应用与性能突破
在 QLED 器件中,PF8Cz 作为空穴传输层(HTL)表现出显著优势:
蓝光 QLED:外量子效率(EQE)达 21.9%,电流效率 20 cd/A,工作寿命 4400 小时(100 尼特),较传统材料提升 3 倍以上。
绿光 QLED:EQE 达 28.7%,寿命突破 58 万小时,首次满足显示行业对绿光器件的寿命要求(>5 万小时)。
兼容性:PF8Cz 可通过溶液旋涂或喷墨打印工艺成膜,与 CdSe/ZnS 量子点、量子点等多种发光材料兼容。
PF8Cz 已由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量产,该公司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,建立了从分子设计、合成到器件验证的完整产业链。目前,PF8Cz 已应用于实验室级 QLED 原型器件,并开始与面板厂商合作进行中试测试。